上回紀錄了<漳州府平和縣高坑社,嘉義埤仔頭陳家祖籍探究>後,有新厝陳家的後人跟我聯繫,說埤仔頭和新厝庄的陳都來自平和高坑,開基祖來自同一家人、為叔姪關係,兩邊的五顯帝廟也是兄弟廟。我上網搜尋了一下,還真的有這樣的說法,只是我家沒有族譜,雖然從戶籍資料上來看,我家至少在我太祖的爸爸時就住在埤仔頭、祖籍也來自高坑,但好像也沒辦法確定我們家就是跟新厝庄陳一起來台灣的陳家後代。
不過這至少是一個方向,於是我開始搜尋相關的故事。
在<香湖傳香
- 嘉義市新厝仔陳姓宗祠 高坑陳姓開基祖>這篇文章中提到,
陳姓開基祖(子明公、陳黃柔儀),世居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高坑禾倉厝人氏,清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正月十八日,隨身攜奉五顯大帝神像渡海來台,落腳開墾諸羅縣新厝仔庄…
同一篇文章中還提到關於「陳姓不吃鱺魚」的故事:北社尾遠公、埤仔頭伯諧公、新厝仔茂珍公、清水龍井鞍公、元利公皆來自平和縣高坑村,都參加了反清復明民變活動,其間新厝仔的書公以及林白等三百多人被殺。
朱一貴敗後被押送回中國,參謀江如南避奔大楠、副參謀王忠率領其它部下避居台灣各地。當時,遠公、伯諧公、茂珍公、鞍公、元利公在戰敗後要逃回[埤仔頭菜園仔維翰公]住處避難,途經蓮花湖(北香湖)時,湖中鱺魚突然顯現,讓追捕的清兵忙著抓魚而忘了追人,幾位陳家人因而順利逃脫。為了感謝鱺魚相助,便命子孫禁食恩魚,這也是新厝庄等陳家人不吃鱺魚的由來。
1. 我們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高坑鄉侯卿庵。
2. 來台菜園仔(現在埤仔頭)開基祖是陳書公,號伯諧。他沒有子嗣。新厝仔開基祖是陳耀公,號子明,他有五個兒子。所以新厝仔陳耀公就入嗣為陳書公的兒子,但五位兒子都在新厝仔傳承發展。陳書公還有另一個入嗣的兒子是陳貴公。陳耀公就沒有再傳後代於埤仔頭,陳貴公有兩位兒子。
同時提供了一個<福建漳州平和陳氏族譜景肅派>的族譜連結,可以看到[書]是16世、耀是17世。
可能是因為很多故事都是口耳相傳,所以光是收集到的資訊之間就對不起來了…
【問題一:陳家祖先參與朱一貴民變?】
朱一貴之亂只堅持了兩個多月,是在1721年的時候,如果這幾位開基祖是1727年才渡海來台,那是不可能參加過朱一貴之亂的。
【問題二:五顯帝神像渡海來台的時間?】
文章中提及神像是在1727年隨船而來,然而,在埤仔頭王靈宮的建廟沿革中可以看到:
明永曆年間,陳姓祖先渡海來台屯墾,為求途中平安,乃將在漳州府平和縣故鄉之三尊五顯大帝金身奉請隨行,祈望渡海來台,沿路庇佑眾人順利抵達台灣。爾後移居入墾嘉邑時,將一尊奉在埤仔頭,本境陳順治、陳茂盛之祖先家宅,一尊奉在北社尾陳老鼠先人民宅,另一尊即奉在南門田。
【問題三:北香湖有鱺魚嗎?】
印象中鱺魚是一種海魚,所以被稱為海鱺,查了一下果然沒有錯。這部分新厝仔陳先生的解釋是故事中的魚是台語發音的[le
hi],中文翻譯可能會打錯字。
我請教了一位台語專家師大哥,他給了我另外兩種魚,把日文念法的魚類排除之後,在故事是真實發生的情況下,我認為比較可能的魚種是鱧魚。
查了一下[鱧魚],wiki上提到鱧魚為次級淡水魚,棲息地是河川中下游、水庫、湖泊、池塘、沼澤、溝渠等淺水區,算是大型魚,成年鱧魚可達40公分。這種大小的魚確實很引人注目。
【問題四:書公跟伯諧公是同一個人嗎?】
在「不吃鱺魚」的故事中,書公死於朱一貴事件,伯諧公被鱺魚拯救躲進維翰公家而倖免於難,看起來是兩個人,但在表舅的說明裡卻是同一個人。
在新厝仔族譜中關於[埤仔頭菜園開基]中的敘述則是這樣的:
始祖考諱詩又諱兆和號伯諧行四
生於康熙乙卯年九月廿五日申時壽七十有八歲
卒於乾隆壬申年五月十九日辰時
這段文字只能看出詩=兆和=伯諧,但是沒有提到書。除此之外,乾隆壬申年是1752年,距離朱一貴事件的1721年有點久。
網路上的<福建漳州平和陳氏族譜景肅派>撰寫於康熙31年(1692年),由景肅第18世孫整理,新厝仔的族譜修訂於道光26年,也就是1846年,或許可以從兩邊紀錄的不同找到端倪呢?
我把1692年版本上有[居台](用綠字表示)、[往台居](用紫色表示)兩種說明整理了一下,並加上故事裡提到的維翰公(先暫定是紫色吧)。
14世-15世-16世-17世-18世-19世
維翰 -王陛
-王祚
-王嗇
維銓 -胤普 -說 -讀
-猜
-纘
-敖 -教 -案
-書 -貴 -合
-震
-耀*入 -長
-成*出
-越
-士
-良
-言
-真 -遠 -弄 -吉
-? -叟 -蹄 -唱 -友
-訓 -分
-平
1692年的族譜中,耀已經入嗣,且書已經居台灣。但這並不合理,因為新厝仔開基的耀1700年才出生!雖然族譜中有兩種字跡,也可以解釋成後代的補充,但是貴、耀兩個名字的位置看起來就不是補充上去的,是原本就算好距離的,只有底下五個小孩才像是補充上去的,偏偏又跟新厝仔的族譜對得上…我卡關了啊。
【問題五:故事中的其他人跟族譜對得起來嗎?】
除了伯諧公、書公以外,故事中還出現了埤仔頭菜園仔維翰公、遠公、茂珍公、鞍公、元利公。
維翰公、遠公在問題四中有找到,分別是景肅公14世孫、16世孫。
茂珍公在新厝仔的族譜中有被提到,本名天,是耀(茂材)的胞兄,在新厝仔創業未就,臨終遺書叮囑弟弟來台以承其志。新厝族譜中有關茂珍公的生卒年是康熙戊寅~雍正丙午,也就是1698~1726,這跟1727年耀來台灣的年份對得上。
族譜中找不到鞍、元利這兩位,一方面可能是古人有名有字有號,族譜只記錄其中一種。景肅公9世孫廷爵派下的[元]字輩屬於15世,但廷芳派下只看到胤和朗,難以推論元利屬於哪一世,也或許兩位只是一起逃跑的夥伴?
以上是截至目前找到的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