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曾祖姨母鄭錦善(1896~1962?)

 

後排左三鄭錦善,左四鄭錦雀

家中能找到的大合照中,曾祖母鄭錦雀和曾祖姨母鄭錦善常常是一起出現的,原本以為姊妹倆人的年紀應該差不多,後來表姊去調閱了她直系戶籍資料後,我們才發現這兩位姊妹的年齡其實差了8歲(中間可能夾著曾祖舅父鄭振源)。

 鄭錦雀(1888/2/19~1965/6/25) ,享年77 
 鄭錦善(1896/10/25~1962/3/8?),享年66

更驚訝的是,鄭錦善小時候甚至被送去當過養女!(或是童養媳?)

戶籍資料顯示,鄭錦善原本是曾朝均先生的養子(養女),在明治41(1908)513日離緣復戶,又在大正五年(1916)與里港藍家的藍家瑞結婚後除戶。

曾朝均先生的戶籍是在阿緱街258番地,也就是屏東市區,原本猜想曾先生可能是仕紳,或是中藥相關行業(畢竟鄭煥春是藥種商)的業者,但在相關資料中沒有找到。

由於這個地址有點眼熟,我找了一下,發現這跟藍家鼎的妻子林善娘家的地址很近,是在屏東郡屏東街255番地。林善是林英良的四女,而林英良是屏東有名的吳服商,在《台灣官紳年鑑》,或是《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志史》中都有紀錄。

 

林善是明治39(1906)出生的,鄭錦善明治41(1908)就回到海豐了,看來兩個人應該不相識。另外屏東有名的醫生吳媽西(1887~1973)的地址是屏東郡屏東街261番地,也在鄰近區域,推測這些地址應該位於後來的本町,也就是屏東車站前方那個熱鬧的區域。

後來我在翻閱阿公雄中通訊錄時看到,大阿公黃秋木大一屆的學長林石鼓的地址是屏東市屏東255,查證後得知林石鼓是林石城(屏東第二任縣長)的弟弟,林英良的三子。而大兩屆有一位吳庭茂的地址是屏東市屏東261,在《日治時期在中國的台灣醫師》中查到他是吳媽西的四男;雄中真是臥虎藏龍啊! 

把鄭錦善人生的時間軸做一個整理:

1896年.出生
1908年.12歲,終止收養關係,回到原生家庭
1910年.14歲,姊姊鄭錦雀(22)出嫁
1914年.18歲,姊姊的長女黃玉慶出生
1916年.20歲,與藍家瑞結婚
1917年.21歲,9月藍雲碧出生
1919年.23歲,8月藍昌源出生
1919年.23歲,9月夫藍家瑞死亡
 
1934年,38歲,9月長女藍雲碧與連天鑑結婚,兩人皆為17

鄭錦雀長女黃玉慶結婚大合照

鄭錦雀四男黃耀明結婚大合照

原本以為鄭錦善長相福泰,是個天生的貴婦人,沒想到她的人生其實也不那麼順利,小時候先是到屏東市的曾家做養女,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離緣回家,回家8年後才結婚。結婚後三年抱兩,應該是喜事一樁,誰知兒子滿月後面對的是丈夫過世,剛出月子的鄭錦善,在短短的時間內經歷大悲大喜,心裡應該很不好過。幸好藍家應該有一定的底蘊可以幫忙孤兒寡母。

根據連明雄伯父的印象,鄭錦善有三個[查某婢仔],一位叫林?菊,後來在鳳山賣碗粿還是肉丸,一位叫高花,在屏東中央市場賣魚丸,另一位不記得了。這三位後來都是用鄭錦善女兒的身分出嫁,鄭錦善也都給了一定的嫁妝。俗話說受死的駱駝比馬大,光是從這段記憶,就可以知道鄭錦善雖然得獨自拉拔兩個小孩,但生活仍然優渥。

先前在高祖父鄭煥春的戶籍資料上看到他曾經擔任過鄭清廉的後見人,後來訪問了鄭清廉的兒子鄭龍雄才知道,是因為鄭清廉的父親早逝,所以戶籍上有後見人,也就是現在說的監護人這樣的紀錄。不知道當年擔任後見人的是那一位親戚,如果能找到藍昌源的後見人,或許可以解開藍昌源和尤碧玉結婚照中那對和服夫妻身分的謎。

 

後來我輾轉聯絡上藍昌源的媳婦,也就是藍武雄的妻子曾敏嬸嬸,聊天中得知,鄭錦善的骨灰罈供奉在屏東的東山寺。對於東山寺姑姑也有相關的記憶,記得當時鄭錦善跟媳婦在相處有點不合,便跟我的阿公說想要去東山寺帶髮修行,於是阿公就捐了一筆費用,然後介紹鄭錦善到東山寺。

趁著清明節有開放的時間我去掃了墓,找了一下東山寺大殿的碑文,在民國485月的《重建東山禪寺碑記》上找到阿公的名字,當年阿公捐了1000元。但不知道有沒有更早的捐款紀錄。

 

我在靈骨塔中找到曾祖姨母的骨灰罈,得知她帶髮修行的法號是順便抄了骨灰罈上的生卒年。

根據骨灰罈上的資料,曾祖姨母帶髮修行的法號是[順寂沙彌尼釋圓善],由藍昌源奉祀,但奇怪的是骨灰罈上的生卒年有點奇妙:

生於民前辛亥年1010日,換算起來是1911年。

卒於民國壬寅年38日辰時,換算起來是1962年。

過世的年份因為之前查到的戶籍資料不完全,沒有看到除戶資料,所以不知道是否正確,然而那個出生年份一定是有問題的,因為如果是1911年出生,而長女藍雲碧是1917年出生的,難道鄭錦善6歲就生小孩了?感覺這1911年應該是記錄錯誤了,需要申請戶籍資料來進一步確認了。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三地門吊橋上的合照:黃秋木一家、黃鶴松、朱瑞源的姨仔一家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大概是民國47年左右,拍攝地點是屏東三地門的吊橋。根據大姑姑(黃幸惠)的記憶,這是阿公黃秋木招待好友朱瑞源的姨仔一家人到三地門,拜訪黃鶴松時所留下的紀念照。

照片裡的人物是這樣的:
(後排左起)黃鶴松、黃秋木、孫秀月、黃幸惠、朱瑞源的姨仔、(不知)、姨仔的丈夫
(前排左起)黃金煌、(不知)、黃幸滿、黃金源、(不知)、(不知)

四個(不知)都是小孩,不知道是朱瑞源姨仔的小孩,還是黃鶴松的小孩。

朱瑞源先生是阿公的好友,家裡的老照片中不僅有他的全家福,也有跟阿公一起打高爾夫球時的紀念照。

 
(左一是阿公、左二是朱瑞源)

根據大姑姑、爸爸、叔叔的印象,朱瑞源先生是高雄自來水廠的廠長(但高史博查詢資料後說是技師),來自嘉義,阿公可能是因為承包高雄自來水廠的工程跟他認識的。朱瑞源的妹妹朱俶賢蕭萬長的夫人,是微笑老蕭家庭和政治上的賢內助。

但這張照片裡的是朱瑞源姨仔一家人,也就是朱瑞源的妻子的妹妹的一家人,名字目前還沒有查到。

黃鶴松先生是阿公黃秋木在屏東公學校的同學,他在三地門有個釋迦園,釋迦又大又好吃。他和黃石頭(別名黃石柱)先生會來屏東家中開小型的音樂會,黃石柱先生彈手風琴,阿公黃秋木與黃鶴松先生合唱(兩位都是男高音),好玩的是三位都是黃先生,不知道有沒有組成三黃樂團一類的(笑)。

值得一提的是,黃石頭和黃鶴松都曾經應鄭有忠的邀請參加「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的甄選,也都成為第一批的成員,黃石頭拉小提琴,黃鶴松拉中提琴,那我阿公咧?他派我爸去跟鄭有忠學小提琴,但很可惜老爸跟小提琴不來電,沒有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