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嬤的學歷】
先前為了找尋阿嬤小時候生活的地方,研究了日治時期地籍轉換到現今地籍的方式,發現阿嬤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應該是現在永安里黃里長的百年老宅。而在一旁的修善堂的石碑上,也找到阿祖孫明達捐款的芳名錄。
父親只知道阿嬤畢業於高雄第一公學校,也就是現在的旗津國小。然而我在查閱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後發現,有一份戶籍資料上,阿嬤的學歷紀錄的是「高雄平和高等女學校」。這個紀錄讓我很疑惑。
引用自孫月來姨婆的畢業紀念冊,右方就是當年的高雄第一公學校。
找了日治時期的地圖來看,當年的「平和町」位於目前的旗津,那個時候並沒有高等女學校;然而當年的高等女學校,就只有「高雄高等女學校」,位於苓雅寮三番地(現在的前金區),該校也是現在雄女的前身。
由於手邊只有[臺灣總督府高雄醫院看護婦科畢業]、[臺灣總督府臺中醫院助產婦科畢業],兩張學歷證明,我便先從時間序來反推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
※高雄第一公學校
1921年時打狗公學校改名為「高雄第一公學校」,1937年再次更名為「高雄市平和公學校」。1907年起,公學校7歲可入學(日治時期台灣教育系統圖上為6歲);1922年後的公學校修業年限為6年,六年制畢業生可申請繼續就讀2年制的高等科。
阿嬤戶籍上是1921年出生,以6歲入學來估計,理論上1927-1933年就讀於高雄第一公學校。如果繼續就讀高等科,則是1933-1935,這段期間學校的名稱仍為高雄第一公學校。
※高雄高等女學校
1933年的高等女學校是4年制的學校,也就是說,如果阿嬤從高雄第一公學校畢業後在這裡完成學業,在學期間會是1933-1937。
※看護婦科
1923年<台灣總督府醫院看護婦、助產婦講習所規則>的入學許可中,規定年齡須在14-25歲,且有高等小學校或公學校高等科畢業、或高等女學校第二學年以上修業完成。培訓的修業期限為2年,第一學年有27學分,包含解剖學、生理學、看護法、細菌學等,第二學年為分科實習。
阿嬤1938年3月拿到看護婦的畢業證書,往前推算兩年,所以1936-1938年在高雄醫院就讀。
※助產婦科
1907年<助產婦講習生規程>中,規定講習生的條件是16-40歲、具公學校3年級以上學歷,但當時仍以日籍為主。1923年頒布<總督府醫院看護婦、助產婦講習所規定>後,才有較多的台籍學生。助產婦本科修業年限2年,後來也開放護士第二學年入學,但需年滿18歲。
阿嬤1938年拿到看護婦,當年17歲,1941年拿到助產婦科畢業證書,推測就讀期間是1939-1941,或是因為有護士學歷第二年入學1940-1941。
另外,依據1923年頒布的<臺灣產婆規則>,助產士須年滿20歲,阿嬤從助產士科畢業的年紀剛好是20歲。
綜合以上的資料,「高雄平和高等女學校」有幾個可能:
1.
阿嬤1933-1935年念的是高雄第一公學校的高等科。這麼一來,戶籍上本來要寫的是高雄市平和學校高等科。
2.
阿嬤1933-1935年念的是高雄高等女學校1-2年級,後來考到高雄醫院念看護婦科後沒有完成高等女學校的學業。這麼一來,戶籍上本來要寫的是高雄高等女學校。
3.
阿嬤兩間學校都有念過但都沒念完,所以兩間學校都寫上了。
+++++++++++++++++++++++++++++
我把手邊與阿嬤有關的資料的時間序做一個整理。
1921/2/15 出生(實際生日為1920/9/19)
1923 妹妹孫秀諒出生
1925 妹妹孫月來出生
1928 弟弟孫聯盈出生
1931/9/1 母親蔡採連過世
1932 舅舅蔡文彬(賓)建造濱海二路鼓波洋樓
1927-33 高雄第一公學校畢業(現在的旗津國小)
1933-36 高雄平和高等女學校(一公高等科?高女肄業?)
1936-38 臺灣總督府高雄醫院看護婦科畢業(修業期限2年)
19??-41 臺灣總督府臺中醫院助產婦科畢業(修業期限1-2年)
1941~194? 廣東潮州醫院工作
1943/4/17 在廣東汕頭結婚
1945/5/14 長女黃幸惠出生(在汕頭)
1945/11 經由澎湖回台灣
1946/10/13 次女黃幸美出生(1948/11/10惡性腦性瘧疾死亡)
1948/10/16 長子黃金煌出生
1950/5/3 三女黃幸滿出生
1953/4/13 次子黃金源出生
1964/11/8 參加大華盃高爾夫比賽獲獎
1967/3 取得草月流(插花)四級證書
1971/4/1 成為海軍高爾夫俱樂部VIP會員,編號36號
1971/12/31 名下[金源行]取得屏東縣政府營利事業登記證
1972/1/1 名下[金源行]加入台灣區鑿井工程工業同業公會
1973/1/1 名下[金源行]加入台灣區水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
1973/6/13 搬到振華街22巷1弄29號(租屋)
1976/7/21 搬到振華街22巷1弄30號2樓(後道路改名為明德路)
1991/5/18 戶籍遷出國外(加拿大-台灣兩邊住)
1992/1/8 戶籍遷回台灣
1992/6/23 戶籍遷出國外
1993/2/12 加拿大過世
【叔叔的回憶】
以下是叔叔黃金源回憶關於阿嬤的故事,原本是英文的訊息,我翻譯後把順序做了一些調整。
我媽小時候的外號叫做「小字典」,她很聰明,也很喜歡讀書,可惜她的父親雖然是個有錢人,但他認為女孩子不需要讀太多書,不願意再給她錢唸書,所以後來我媽只好去考看護婦科,因為那裡什麼都有,實習的時候還給工資。後來兩個阿姨也追隨我媽的腳步考取看護婦科。
我的奶奶在我媽10歲的時候往生,她臨死前應該很痛苦,因為她要求我媽去買豆灰跟一些食物,這些東西混在一起吃下去會中毒。我媽沒有這麼做。
我媽一直很遺憾她的母親走得太早,也很氣她爸不給她錢讀書。她覺得,如果我奶奶活久一點,她說不定能像她的阿姨們一樣讀大學。我的六姨婆蔡秀雲是去日本讀大學的,她的女兒畢業於高雄醫學院。蔡家的女性遺傳了會讀書的基因,我的媽媽很聰明,我的女兒也是資優生,我想這應該是從孫閃傳給我奶奶以及六姨婆、傳給我媽,然後透過我傳給我女兒。
我媽的日語很好,她和日本人說話時沒有人會認為她不是日本人。她可以憑記憶寫下了一百多首日語歌的歌詞,而這些歌曲通常有好幾個段落,她也都會記得。一般來說一首歌很久沒唱可能會忘掉一些歌詞,但我媽都能記得,她曾經把她記得的一百多首歌抄寫了四份,給四個小孩一人一份作為留念。
(我跟叔叔說我覺得阿嬤很有藝術細胞,我看過她刺繡,她還有插花的證書,我覺得這部分我應該有遺傳到)
妳說的對,我媽很有藝術細胞,我女兒們也有,但我只遺傳到了好歌喉。我所有的家人都很會唱歌,我爸媽、我兩個姊姊、我和我哥都很會唱歌。我喜歡在工作的時候哼歌,我的同事都誇我有一副好歌喉。
最後是兩張阿嬤年輕時的照片。右邊這張我從小看到大,它就掛在阿公阿嬤的房間裡,真的很漂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