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台北的戶政事務所查我媽這邊的日據時代戶籍資料,不知道為啥說查不到我外曾祖母的母親朱却,還給了我一堆不是日據時期的謄本,後來在高雄三民區重新查外曾祖母的戶籍,順口抱怨了一下,結果服務的先生跟我說其實是有的,還有三份;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台北的人員說沒有。
寫到這裡我實在很想抱怨一下,我也知道查閱日據時代的戶籍資料比較麻煩,但同一份戶籍資料都找出來了,上面有我四個直系親屬,却只願意印其中兩個人給我,還一人印一張,後來我碰運氣重新查詢才找到其他兩個人,我真心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
抱怨完畢跳回來。
母 親 外祖母 外曾祖母 外高祖母 外天祖父
我本人- 陳瑞敏 - 方俤 ─ 陳儉 ─ 朱却 ─ 朱如登
會想研究外高祖母的家庭是因為荷蘭妹妹Amber的關係,她們的姓用的是曾祖父的全名Jie-A-Sung,其中的Jie可能是姓,而Jie雖然跟台語的朱(tsu)念起來不一樣,但是跟廣東話的朱很類似,如果我找到朱家的資料,或許能幫Amber完成尋根的念想呢?
我的外高祖母朱却是西門外街二番戶朱如登的長女,生於明治11年(1878),於明治35年(1902)婚姻入籍。外高祖母的父親是朱如登,母親何艮。
從結婚的日期來看,外高祖母的地位有兩個可能,一個是續絃,因為朱却在戶籍上的續柄是[妻],然而陳輝的長子,也就是外高舅父陳朝木生於1900年,生母是賴昔,可能賴昔在生完小孩後離世、陳輝再娶。另一個可能是朱却是妻,賴昔是先入門的偏房,畢竟車店的陳家看起來有點產業。(小說裡有這樣的情節,不知道現實生活有沒有?)
三份戶籍資料中,在纏足的註記依次是纏、纏、解,解的時間推測是1919年以後,當時吳却已經41歲,在續柄上的註記是[母],所以雖然解足了,但對行走來說應該沒有實質幫助了。
之前在車店找到兩位表阿姨,她們也知道曾祖母的名字叫朱却,可惜車店那邊也沒有老照片了。
由於以前的人是有「門當戶對」的概念的,車店陳家應該算是地方上經濟條件不錯的商業家族,感覺朱家應該也不會太糟?故我試著在國史館資料庫搜尋[朱如登],果然找到相關資料。
在明治34年(1901)〈臺南縣下林岳外二百四十六名鐵道用地トシテ土地業主權寄付認可〉中,可看到朱如登捐了三筆土地給鐵路用地,有兩塊是位於嘉義西堡十一指厝庄的田地,一塊是位嘉義西堡水掘頭街的田地,當時朱如登住所在西門外街,且當時擔任聖王會管理人。
進一步搜尋聖王會的資料,在鈴村譲的《臺灣府誌》(卷十七-卷二十六, 諸羅縣誌,1922)中,可以找到聖王廟的相關敘述:
聖王廟 在縣治西門內祀開漳陳聖王乾隆二十六年漳民合建
乾隆26年是1761年,時間是合理的,但該聖王廟位於西門內,朱如登住在西門外,不確定是不是同一座寺廟。
而在昭和八年(1933)的《臺南州祠廟名鑑》中,可以看到當時位於嘉義市、仍存續的宗教團體有:
- 觀音大士會 東門內九
- 先師爺會 西門外一八
- 關帝君會 西門外八二
- 伽藍爺會 西門外八二
- 土地公會 西門外七六一
- 關帝君會 西門外七七九
- 保生大帝會 北門町四ノ二一二
- 轎班會 嘉義六三
- 保忠社 北社尾四六七
- 大道公 竹圍子三九
- 天上聖母會 竹圍子三二
- 普渡公 竹圍子三二
- 上帝爺會 下路頭七七八
- 五谷王會 竹子腳一六五
- 上帝爺會 竹子腳一七三
- 上帝爺會 大溪厝四九四
其中的[伽藍爺會]所供奉的伽藍爺是原本聖王廟的神像,在聖王廟廢止後迎來此處並創立了伽藍爺會;可見1933年時已經沒有聖王會的組織了。
我在相關的官紳、仕紳年鑑中也沒有找到嘉義有名的朱姓人士,這部分的溯源只能先到這裡了。
朱家的可能來源
- 朱海瑞在乾隆初葉從漳州府平和縣入墾嘉義縣。
(資料來源:《閩南人》的〈明清兩代閩南人入墾台灣一覽表〉。) - 14世 秀成公 廣東省潮州府豐順縣湯坑鄉朱氏坪,清乾隆49年(1784)秀成公25歲渡台開基新竹新埔,分布關西、橫山、觀音。新字輩遷嘉義、花蓮鳳林
(資料來源:台灣朱氏宗親早期先祖祖籍及渡台世居地表[豐順高橋頭萬五公系先祖祖籍暨渡台世居地一覽表]) - 平和來台翔鵬靜逸公本系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西門外上坪社中坑口
15世 海瑞公平和縣南門外開基嘉義市(清嘉慶年間來台)
(資料來源:台灣朱氏宗親早期先祖祖籍及渡台世居地表[翔鵬靜逸公系先祖祖籍暨渡台世居地一覽表],與《閩南人》所記載的為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