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外高祖母朱却和她的父親朱如登


不知道要放啥照片所以放地圖...

先前在台北的戶政事務所查我媽這邊的日據時代戶籍資料,不知道為啥說查不到我外曾祖母的母親朱却,還給了我一堆不是日據時期的謄本,後來在高雄三民區重新查外曾祖母的戶籍,順口抱怨了一下,結果服務的先生跟我說其實是有的,還有三份;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台北的人員說沒有。

寫到這裡我實在很想抱怨一下,我也知道查閱日據時代的戶籍資料比較麻煩,但同一份戶籍資料都找出來了,上面有我四個直系親屬,却只願意印其中兩個人給我,還一人印一張,後來我碰運氣重新查詢才找到其他兩個人,我真心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

 

抱怨完畢跳回來。

     母 親  外祖母  外曾祖母 外高祖母 外天祖父

我本人- 陳瑞敏 - 方俤 ─ 陳儉 ─ 朱却 ─ 朱如登

 

會想研究外高祖母的家庭是因為荷蘭妹妹Amber的關係,她們的姓用的是曾祖父的全名Jie-A-Sung,其中的Jie可能是姓,而Jie雖然跟台語的朱(tsu)念起來不一樣,但是跟廣東話的朱很類似,如果我找到朱家的資料,或許能幫Amber完成尋根的念想呢?

我的外高祖母朱却是西門外街二番戶朱如登的長女,生於明治11(1878),於明治35(1902)婚姻入籍。外高祖母的父親是朱如登,母親何艮。

(照片引用自wiki)

從結婚的日期來看,外高祖母的地位有兩個可能,一個是續絃,因為朱却在戶籍上的續柄是[],然而陳輝的長子,也就是外高舅父陳朝木生於1900年,生母是賴昔,可能賴昔在生完小孩後離世、陳輝再娶。另一個可能是朱却是妻,賴昔是先入門的偏房,畢竟車店的陳家看起來有點產業。(小說裡有這樣的情節,不知道現實生活有沒有?)

三份戶籍資料中,在纏足的註記依次是纏、纏、解,解的時間推測是1919年以後,當時吳却已經41歲,在續柄上的註記是[母],所以雖然解足了,但對行走來說應該沒有實質幫助了。

之前在車店找到兩位表阿姨,她們也知道曾祖母的名字叫朱却,可惜車店那邊也沒有老照片了。

由於以前的人是有「門當戶對」的概念的,車店陳家應該算是地方上經濟條件不錯的商業家族,感覺朱家應該也不會太糟?故我試著在國史館資料庫搜尋[朱如登],果然找到相關資料。

在明治34(1901)〈臺南縣下林岳外二百四十六名鐵道用地トシテ土地業主權寄付認可〉中,可看到朱如登捐了三筆土地給鐵路用地,有兩塊是位於嘉義西堡十一指厝庄的田地,一塊是位嘉義西堡水掘頭街的田地,當時朱如登住所在西門外街,且當時擔任聖王會管理人。

進一步搜尋聖王會的資料,在鈴村譲的《臺灣府誌》(卷十七-卷二十六, 諸羅縣誌1922)中,可以找到聖王廟的相關敘述:

聖王廟 在縣治西門內祀開漳陳聖王乾隆二十六年漳民合建

乾隆26年是1761年,時間是合理的,但該聖王廟位於西門內,朱如登住在西門外,不確定是不是同一座寺廟。

而在昭和八年(1933)的《臺南州祠廟名鑑》中,可以看到當時位於嘉義市、仍存續的宗教團體有:

  • 觀音大士會 東門內九
  • 先師爺會  西門外一八
  • 關帝君會  西門外八二
  • 伽藍爺會  西門外八二
  • 土地公會  西門外七六一
  • 關帝君會  西門外七七九
  • 保生大帝會 北門町四ノ二一二
  • 轎班會   嘉義六三
  • 保忠社   北社尾四六七
  • 大道公   竹圍子三九
  • 天上聖母會 竹圍子三二
  • 普渡公   竹圍子三二
  • 上帝爺會  下路頭七七八
  • 五谷王會  竹子腳一六五
  • 上帝爺會  竹子腳一七三
  • 上帝爺會  大溪厝四九四

其中的[伽藍爺會]所供奉的伽藍爺是原本聖王廟的神像,在聖王廟廢止後迎來此處並創立了伽藍爺會;可見1933年時已經沒有聖王會的組織了。


 

我在相關的官紳、仕紳年鑑中也沒有找到嘉義有名的朱姓人士,這部分的溯源只能先到這裡了。

 

朱家的可能來源

  1. 朱海瑞在乾隆初葉從漳州府平和縣入墾嘉義縣。
    (資料來源:《閩南人》的〈明清兩代閩南人入墾台灣一覽表〉。)
  2. 14世 秀成公 廣東省潮州府豐順縣湯坑鄉朱氏坪,清乾隆49(1784)秀成公25歲渡台開基新竹新埔,分布關西、橫山、觀音。新字輩遷嘉義、花蓮鳳林
    (資料來源:台灣朱氏宗親早期先祖祖籍及渡台世居地表[豐順高橋頭萬五公系先祖祖籍暨渡台世居地一覽表])
  3. 平和來台翔鵬靜逸公本系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西門外上坪社中坑口
    15世 海瑞公平和縣南門外開基嘉義市(清嘉慶年間來台)
    (資料來源:台灣朱氏宗親早期先祖祖籍及渡台世居地表[翔鵬靜逸公系先祖祖籍暨渡台世居地一覽表],與《閩南人》所記載的為同一人)

 

2024年12月8日 星期日

關於雲霄方氏的資訊整理



據《雲陽方氏譜牒》內容,方氏在元至正年間,於洋下興建洋下堡,族人在此群居。明洪武年間建造孝思堂,奉祀方氏太始祖方子重、開雲始祖國禮至第六世的列祖考妣神位。方氏家廟為孝思堂,是福建、廣東及海內外雲陽方姓的總祠祖地,台灣則以鹹正堂、緻愛堂和台南方氏祖厝所屬的二房六派下後裔居多(這句我研究了一下才看懂,指的是六世順恭第6子仁驥的後代)。

目前雲霄境內方家人數超過5萬人,分居在56個村。


【宗祠】 

孝思堂東側為雲霞書院,是方氏地子的學堂,西側是鹹正堂、緻愛堂、後側為「台南方氏祖厝」,其中緻愛堂、台南方氏祖厝建於清乾隆年間,鹹正堂建於清光緒年間。

台南方氏祖厝則是方國琦的後代。清嘉慶年間,太學生方遠馨(即方國琦)棄文從商,多次往返兩岸。方國琦在台居住於台南赤嵌,娶妻生兒育女,後又獨身回鄉再衍子嗣。方國琦在台灣的後代居住於台南、宜蘭、桃園、中壢、台北等地,而雲霄的後代(大約第45代)又在19451947年來台定居,分布於基隆與台北。

 

【方家名士】

根據譜碟紀錄,方家在明朝正德元年(1506)至清光緒末(1908),考上舉人、進士者有30多名,庠生、監生共193名。

方仁規(1452~1525),名矩,號省庵。雲陽方氏第7世,二房五始祖(順恭第五子),明朝中期人。曾率族人建堤、圍田千畝,族人因此富饒;亦曾率族人抵抗流寇,保存生命財產,功績載入縣誌。

方邵安(1883~1960),字景袁,號筱庵,別號今吾、臥齋。清庠生,雲陽方氏第11世。方邵安四歲能識字,七歲就學後勤勉向學,獲庠生後因家貧設塾教書,並潛心鑽研中醫。1926年雲霄縣初設中學,任國文老師;1930年,任啟明小學校長。而後先後擔任中醫師、國文老師、省文史館館員、縣修志館編纂委員、縣政協第一屆委員等。著有《泪珠集》、《臥齋吟稿》、《臥齋吟稿續編》、《臥齋吟稿後編》、《小香草吟箋》、《臥齋瑣記偶存》、《臥齋詩荟》、《自韵醫方歌訣》、《醫選便談》、《名醫方案摘選》、《方書摘要》。

方聖徵(1885~1940),字紀週,促使雲霄建縣的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擔任黎元洪總統府顧問。

方錫濤(1900~1973),雲洋方氏第19世,有機化學專家,曾發表《木糖的利用》、《丁醇、乙醇和丙酮三元混和物的分析方法》、《分析麥梗、玉米梗組織的通分方法》等論文,並曾任教於廈門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聖保羅大學。

方宗熙(1912~1985),雲洋方氏第21世,海洋生物及遺傳學家,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曾任教於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學院、《遺傳雜誌》主編等。

方妙才(1929~1999),曾任台灣行政院顧問兼辦公室主任,被譽為連戰的「文膽與智囊」。

方舟子,「打假鬥士」。


【台灣遠親】

我在familysearch上還找到兩本堂號河南堂的方氏族譜,兩本都是來自漳州平和新林社,來台都是先住在中埔灣潭村,一本方允派下、一本方靄派下,兩位遷台祖都是15世。查了資料,應該是八世忠炎公的後代,也是民敬公的後人。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民敬─(次子)順恭─(三子)仁華-(三子)忠炎─(長子)有祿 


【網路資料】

云霄莆美镇阳下村 小村落走出30名进士举人,東南網(2016-05-17),https://zzpd.fjsen.com/2016-05/17/content_17822728.htm

雲霄姓方姓文化(19)雲霞書院史話,方氏家譜網(2013-8-13),http://jp5000.com/fangb/newsSn/view/33906

雲霄雲陽方氏宗祠:以一帶三罕見宗祠群,閩南網(2013-3-14),http://zz.mnw.cn/yunxiao/xw/317732.html

 

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原來我的外婆的方,是雲陽方氏的方


沒有相關照片只好引用閩南網的

都說網路會偷聽使用者說話,在我研究和方家有關的洋下社時,微博推給我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的這篇文章:

陽下村,位於漳州市雲霄鎮城東南郊。因村子北面是大臣山,四周清溪環繞,四時有霞光煥彩,景色絢麗,所以以[名山之陽,丹霞呈祥]為村落名陽霞村,後改為陽下村。

隨文的照片中提到陽下村有24座宗祠,還有一間雲霞書院。

我對書院很有興趣(職業病?),就繼續搜尋雲霄書院的文章,在方氏家譜網上看到一段叔叔為了侄子頂罪的故事,那位出包的侄子名字叫民清,跟外婆家的祖輩民敬感覺像是同一輩的,算一算年紀也差距不大,該不會??

而後我嘗試搜尋雲霄方氏的相關族譜,就這樣被我在<雲陽方氏譜碟>中對接上啦!

不得不說,方家的譜碟還滿好看的,不僅詳實地記錄了各代的名字、生卒年等資料,還有每一代人物的敘述。

 

入閩開漳

方氏入閩祖為[伯虞],又名子重,是唐陳元光的部將,世居河南固始縣。唐朝總章二年,隨將軍入閩平亂,喬居南靖西城可塘,後派居漳州崇福。宋高宗紹興廿年因平亂有功追封為昭德將軍。

伯虞家世居河南,這可能就是[河南堂]這個堂號的來源吧?

 

伯虞後廿三代的仲文為宋朝浙江團練史,生元、亨、利、貞四子,亨的孫輩迪、大同在紹興十一年同登解元,因而有「河南程氏兩夫子、崇福方家兩解元」的讚譽。亨的玄孫國禮(乳名佛養)在元朝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和張友仁等16人,由可塘遷居雲霄,佃種官田,為方氏入雲始祖,也就是雲霄祖[佛養公]

佛養公生二子,當時戶役不均,長子惟珍後代遷居北岐和上方兩地,次子惟賢留在雲霄。惟賢生一子元仲,族譜上顯示[贅許氏],所以可能有哪個小孩姓許吧?

三世的元仲在族譜上有兩子,長英、次明大,這兩位就是雲霄書院故事中提到的那對兄弟。

四世的公「性嗜酒、淡蕩不羈」,與蔡氏育有三子,長子福寧即民敬(外婆的直系)、次子民清、三子民政。
明朝時有海禁,13歲的民清因為撿拾了番船燈被捕,要押送至京成問罪,當時英公因兒年幼不捨,要為他頂罪,明大對英公說:「我一子,雖業不多尚足為生。汝三子,皆以兄為天,撫一容易撫三難,弟願代兄行,難道嶺北之外能死人?」便於明永樂14(1416)代侄被押解往京師,同行有吳有椿(吳三)等人。當時明大的孩子明旭僅4個月大。

壓送回京師的路上,遇到了疫病,押解的差役驚慌逃散,明大等人也伺機逃跑,因為回到雲霄可能會連累族人,就在寧波定海縣定居,所以現在的定海縣歐陽鄉也有方氏的後裔。

寫到這裡我真心覺得古人的想法真的不可思議,無言到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台灣這邊的方氏族譜可追溯到五世的民敬。從族譜上的描述可以感覺到,民敬是個謙和低調的人,致力於農耕、帶領族人築水坡引水灌溉,對當地的農業有所貢獻。妻子王氏諡柔順,壽81歲。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兄弟都很長壽,民敬享壽85歲,諡耄叟;民清享壽84歲,諡果毅;民政享壽90歲,諡剛毅。

六世的順厚是個剛毅勇悍的人,享壽83歲,諡毅叟。妻子是來自佳兜林氏,壽70歲,特別寫她的原因是她的諡是「宗婦閫範」,就是宗婦的典範的意思,讓人彷彿看到小說中把後院管理得井井有條的主母們。

順厚的二弟順恭是個有投資概念的人,創業成功後,不僅幫六個小孩一人蓋一棟房子,還禮延碩儒教導後輩,將書香帶進家族。順恭享壽64歲,諡權重,可見他在家族中頗有地位。順恭的妻子為古雷麥氏,壽70歲,諡閫儀。

順厚的三弟順泰跟順恭感情甚篤,跟著二哥置辦田產,頗為富有。從夫妻倆的享年和諡就可以看出兩人的人生十分愜意-順泰享壽87歲、諡倜儻;妻許氏享壽86歲、諡幽閒。

順厚的四弟順邦和妻子應該都是很會講話的人,因為順邦壽73歲、諡侃侃,妻林氏壽79歲、諡誾誾。

七世的舜舉,族譜上對他的描述是「性燥而少寬,行簡而不煩。雖未學禮,而交人以道。」感覺就是一個積極而勤奮的人,可能還有一點急性子。舜舉壽88歲、諡克勤躋耄,妻獻寶山林氏壽66歲、諡宗婦孝德。

八世之後就沒有詳細地描述了。



整理的我的直系如下:

 

一世 - 二世 - 三世  - 四世 -  五世  - 六世
國禮   惟賢  元仲/許氏  英/蔡氏  民敬/王氏  順厚/林氏
(佛養公)    (起雲公)

 

七世 - 八世 - 九世 - 十世 - 十一世- 十二世

舜舉   穠炎   有皇   時慎   光烜   遵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 十七世 - 十八世

懋章   珠    苞/楊氏  助/徐宜娘 光天/張和娘 文辰/徐招娘

 

十九 世 - 廿 世 - 廿一世 - 廿二世 

振學/林濺娘 錦坤/林鶯  輝章/陳儉  方俤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外公陳水木和蔣經國的[交會]-獻之以奇石,報之以金酒


阿姨補充,這是外公到台北看老母、阿姨時,一起去銀河洞時拍的。

印象中看過一篇報導,內容是我的外公送一顆五色石給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然後總統回送一瓶酒給外公。因為不記得是哪份報紙,也不記得年份,家裡裝框的剪報也不知道被誰拿走了,就一直沒找到這份報導。沒想到前幾天我用陳水木+蔣經國當關鍵字,居然在國史館資料庫找到剪報!新聞內容是這樣的:

感謝贈送「萬眾一心」五彩化石 
總統以金門紀念酒 回贈贈石人陳水木
陳水木表示將傳給子孫俾分享榮耀

(中華日報70.3.5) 

【中央社嘉義四日電】蔣總統經國以金門酒廠釀製的自強年白磁瓶裝紀念酒,贈送給嘉義市民陳水木,感謝他所贈送的一座「萬眾一心」五彩化石的心意。

 六十五歲的陳水木說,為了表達國民對蔣總統的敬意,才將這富有意義的「萬眾一心」化石獻給總統,不料竟蒙總統回贈紀念酒。他表示,這瓶紀念酒將當作「傳家之寶」,傳給子孫,分享這份榮耀。

 住嘉義市博愛路的陳水木,有蒐集奇石的癖好,去年無意中琢磨出一座五彩化石,他有感於這座五彩化石是由許多化石所凝聚而成,彷彿是「萬眾一心」,將這座具有意義的化石呈獻給蔣總統,表達全民擁戴的心意。

 這座「萬眾一心」的五彩化石,是由中國國民黨嘉義縣黨部主委許文志代轉,不久即收到總統府來函表達蔣總統的謝意,另由台灣省黨部主委宋時選代表總統,將一瓶金門酒廠釀製的自強年紀念酒,贈送給陳水木。

 

這瓶據說要當成傳家之寶的酒,以前放在佛桌右側的玻璃櫃裡,小時候覺得來自總統的禮物感覺就有點厲害,經過時就會看一眼。有一次趁大人不注意時拿起來玩,發現瓶子很輕,也不知道酒是被喝完了,還是蒸發了?

如今這瓶酒跟剪報都不知道被誰拿走了,櫃子裡只剩下另一篇報導,講的是家裡的石頭博物館。這篇我越看越難過,因為所有的奇石與化石,都被人搬光光了,連阿公跟我講故事的孔雀開屏珊瑚化石都沒有了。

 

 

點化頑石成趣味

陳水木的石頭博物館

(台灣時報,76.4.24。圖文:林威岩) 

 在一般人眼中,石頭是不起眼的,但經過愛石者的修飾與整理後,能使不出色的一塊石頭,變得栩栩如生,呈現大自然的美,宇宙間的奧秘是如此的不可思議,也因為這些石頭被收藏者視為「寶物」,愛不釋手,陳水木即為一例。

 住在嘉義市博愛路三二O巷的七十二歲老先生陳水木,卅多年來,收藏了不下千餘種的奇石與化石,是全省收藏石頭人物中的佼佼者,在假期中,其客廳所擺設大大小小石頭,吸引了各地民眾的參觀,是一間小有名氣的「石頭博物館」。

 年輕時陳水木即喜歡在例假日,作爬山的戶外運動,對奇形怪狀的石頭感興趣,數十年前,他偶然在嘉義縣八掌溪,拾獲一塊色澤鮮艷,並呈現黑色光澤的石頭,乃激起其日後收藏奇石的動機。

 陳老先生收藏的奇石與化石中,包括有完整的樹葉化石、花卉、奇石食物化石、魚卵化石、海芙蓉化石、海膽化石等。

 陳水木所收藏的奇石中,他最喜歡的是兩塊魚卵化石,由於其體積不大,在展覽中很可能被順手牽羊。一度日本人還慕名到台灣向其商借此兩塊石頭,到東京參加石頭展覽,當時日本人唯恐發生意外,事先還開了一張十萬元支票,作為日後補償費用,可見魚卵化石之受重視了。

 值得一提的是,陳水木在前幾年曾呈獻一塊七彩天然奇石,這塊由七種色彩組成的寶石,色澤瑰麗,形若「萬眾一心」,呈給蔣總統經國先生,蔣總統亦回贈紀念酒,感謝陳老先生的心意,一時傳為美談。

 陳水木撿拾石頭的地點遍及全省各地,其中以嘉義縣中埔鄉撿到的化石最多,他懷疑靠山的中埔鄉,以前很可能濱海。

 每到例假日或寒暑假,陳水木的家中,民眾川流不息,但絕大部分是大學教授帶學生來參觀,去年曾有O大地質系的助教在參觀後,還專程向陳先生感謝讓其大開眼界、一飽眼福哩。

 號稱全省最大的珊瑚化石,有三尺寬、重達四十斤,是多年前陳水木在台南縣關子嶺石灰山附近發現的,由於太重的關係,他只好在第二天雇人上山搬運,有愛石者曾經出高價向他購買,陳水木還不忍割愛。卅多年來,陳水木翻山越嶺、足跡遍達全省,收藏了近千種稀奇古怪的石頭,這些石頭對他而言全是「無價之寶」。

報導中提到的珊瑚化石,就是阿公跟我說的[孔雀開屏]了,當時阿公說,他一開始看到這座化石的時候只露出一個角,他就把旁邊的土挖開想帶回家,沒想到一直挖、一直挖都沒挖到底,才發現怎麼這麼大一座?!因為一個人搬不動、又怕被其他愛石者搬走,阿公還把化石「埋回去」,做了記號之後趕緊下山雇人搬運。

阿公講這故事的時候我國一,參加了學校的地球科學研習營,阿公聽到我對石頭有興趣後很高興,說他的小孩沒人喜歡石頭,終於有個孫女喜歡石頭了,邊講邊搬出一套[採石工具]送我,有一把鑿子、一把我單手拿不動的槌子、還有一個工具袋。因為工具太重了,最終我當然沒把工具帶去上課,然後這些工具也就默默消失了。

然後也才過了幾年,那顆送給總統的石頭就從五色變成七色了,是不是有點誇張XD

外公參加的[嘉義市愛石會]現在還有在運作,想必我當年看完展不知道怎麼回家的那個記憶,應該就是去看愛石會的年度展覽了吧

 

最後這張是以前家門口的樣子,像小山一樣的石頭是收藏中比較沒那麼厲害的,比較漂亮的都到櫃子裡啦!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嘉義市埤仔頭五顯帝廟(王靈宮)和我家的關係


從小我老母就會帶我們去五顯帝廟拜拜、安太歲,外公也曾參與在五顯帝廟舉辦的奇石展覽。我對那次展覽的印象無比深刻,因為在我看完展出的奇石後,發現同行的大家怎麼都不見了?路痴的我又走不回家,只好在那邊繼續混到老母來找我,假裝對展覽的奇石很有興趣

長大後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外婆家到五顯帝廟就是一條直線道路,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要穿越一條很寬的馬路,但我那時候的問題居然是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我的路癡從小就展現了很強大的力量呢。

回到王靈宮的部分,拜訪王靈宮才知道,2017年時王靈宮就曾經舉辦[渡台350周年]的慶祝活動了。在<嘉邑王靈宮五顯大帝廟沿革誌>(2017)中提到,雖然王靈宮成立於1921年,但神像可以追溯到明永曆年(1667),由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的子孫奉請三尊五顯大帝神像渡海來台,移居嘉邑後,一尊供奉在埤仔頭陳順治、陳茂盛之祖先家宅,一尊在北社尾陳老鼠祖先家宅,一尊在南門田,之後改在新厝炳靈宮。


大神像前方的神像就是從平和高坑請來的三尊五顯帝之一

埤仔頭的五顯大帝安座在[埤仔頭342番地],日據時期管理人為陳祖1921年時,跟埤仔頭境內另外兩座廟宇(王爺廟、福德爺廟)合併後在現在的廟址建廟,該地為陳姓先人的共業地。我查了一下,王靈宮現在的位置大略在[埤仔頭段305-10](可能還有旁邊?),回推日據時期的地號大約是[埤仔頭309-1309-2番地]。

先前我調閱了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得到有關高祖父的幾個地址:

  • 18??~1906年 埤仔頭庄305番地 戶主陳箍
  • 1906~1913年 埤仔頭庄221番地 戶主陳箍
  • 1913~1921年 埤仔頭庄364番地 戶主陳箍

把這幾個地址畫到日據時期地籍圖上(黃色區域),可以發現我高祖父的生活區域圍繞著五顯帝廟(圖中紅色記號),早期居住的地方根本就在現在的廟旁。我也同時把埤仔頭菜園仔陳家的250年古井的位置標注出來,是綠色的區域。



在研究我高祖父的遷移歷史時,偶然從表舅那兒得知,當年高祖父是因為信仰基督教所以離家,所以雖然高祖父的生活圈仍然在五顯帝廟附近,卻不是因為五顯帝廟了。

查閱了基督教在嘉義的發展史,1906年前僅有位於嘉義大天后宮旁的東門教會,這地點跟埤仔頭有些距離,不知高祖父當時是怎麼接觸到基督教的?

 

跳回來五顯帝廟。五顯帝廟於民國57年重建,當初建造時的捐款芳名石牆還保存良好,我在民國61年的<新建五顯大帝廟樂捐芳名>上看到外公陳水木,以及叔公陳朝枝、堂叔公陳清祥,在民國68年<王靈宮五顯大帝廟興建鐘鼓樓樂捐芳名>上也看到了外公陳水木、叔公陳朝枝、堂叔公陳清祥、陳耀卿、陳清連、陳清水,可以看出五顯帝廟應該是三合院陳家人的信仰中心。

除此之外,查閱五顯帝廟歷屆管理委員會名單,可以發現外公陳水木曾經擔任第四屆和第五屆的委員。

BTW2016版本的建廟沿革中提到奉請三尊神像來的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的151617孫陳敖、陳伯諧、陳子明等,但民國61(1972)年的碑文裡並沒有明確地提到這些名字。

已知陳伯諧生於1675、陳子明生於1700,兩人皆不可能是1667年隨神像來台的陳姓族人,只有陳敖比較有可能(以一輩25歲估計,陳敖約生於1650)。

民國61年的碑文如下:

  夫右諺云:「有山便有水,有神便有廟」。神明顯赫、庇祐眾生,所謂神者伸也,明者顯也,觀其正氣參天,靈光耀世,庶幾護國祐民之聖蹟,宜乎建廟享祀春秋於不匱矣。

  回憶嘉邑王靈宮奉祀五顯大帝,溯自叁百餘年前陳姓祖先由大陸請駕來台,安奉於陳氏家中,供人膜拜,神靈顯化,家國安寧,香水鼎盛,遠近沐恩,堪媲普濟之慈航也,例如戴萬生造反之際,曾率徒眾,包圍諸羅縣城,欲圖搶刦荼毒生靈,此時幸有清廷派兵紮駐在本境之營盤,準備隨時救援,詎料該統兵主帥忽染疾病,纏綿床榻,大眾軍民睹此情狀,均是焦急萬分,別無良策可施,遂即焚香一同禱告五顯大帝,請其降鑾為他醫治,在眾軍民誠心祈求之下,經三晝夜,果然真神降臨為主帥治癒病體,使其霍然統軍,勝利殺賊,遂解諸羅之圍,生靈免遭此次浩劫咸賴神恩所賜也,事後主帥躬親到王靈宮神前致敬,稽首再拜,並在於回京覆㫖之時,奏請御書敕賜「顯赫護民」四大字金匾一面前來叩謝神恩,惜乎年湮代久,未能永遠保存耳,似此時時顯化救世,處處解困佑民,其靈顯事蹟,不勝枚舉,地方人士,有鑒及此,意欲建廟奉祀之舉,遂與陳姓有關人士協議,徵求其同意將五顯大帝金身奉獻歸與本境眾位善男信女朝拜,既蒙許諾,當時由林冉、林容、劉日生等諸前輩極力首倡建造王靈宮,纔使神居得所,廟亦巍然兀立矣。嗣後再由信士柳溪水、林川、葉臭獻等諸先生繼續接辦廟務,並辦理每年聖誕祭典事宜。迨至民國五十三年三月本境人士林川、林士安兩先生,鑒及此廟年久失修,丹青剝落,榱𣠢頹朽不堪,理應重建,隨即四處奔勞,遍訪有志之士,提倡重建之議,幸蒙陳梅官、陳山龍、陳庚申等八十二名贊同其議,合力組織王靈宮重建委員會,公開投票選出執事委員貳拾貳名,廣事推動,募款鳩工,深蒙各方有志之士及本境善信之人,通力合作,傾囊襄助,已見集腋成裘之數,遂決擇吉日開工興建,至民國五十七年元月始告完成棟宇巍峨,金碧輝煌之廟貌也,同年四月一日舉行落成典禮,持齊設醮,列菓陳牲,虔誠敬獻也,正喜人傑地靈,宮成願滿,長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此後欲知其始末,聊述其梗概,不揣謭劣,爰以記之。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關於埤仔頭、新厝庄陳的故事和探究

 

上回紀錄了<漳州府平和縣高坑社,嘉義埤仔頭陳家祖籍探究>後,有新厝陳家的後人跟我聯繫,說埤仔頭和新厝庄的陳都來自平和高坑,開基祖來自同一家人、為叔姪關係,兩邊的五顯帝廟也是兄弟廟。我上網搜尋了一下,還真的有這樣的說法,只是我家沒有族譜,雖然從戶籍資料上來看,我家至少在我太祖的爸爸時就住在埤仔頭、祖籍也來自高坑,但好像也沒辦法確定我們家就是跟新厝庄陳一起來台灣的陳家後代。

不過這至少是一個方向,於是我開始搜尋相關的故事。

 

在<香湖傳香 - 嘉義市新厝仔陳姓宗祠 高坑陳姓開基祖>這篇文章中提到,

陳姓開基祖(子明公、陳黃柔儀),世居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高坑禾倉厝人氏,清雍正五年(西元1727)正月十八日,隨身攜奉五顯大帝神像渡海來台,落腳開墾諸羅縣新厝仔庄

同一篇文章中還提到關於「陳姓不吃鱺魚」的故事:北社尾遠公、埤仔頭伯諧公、新厝仔茂珍公、清水龍井鞍公、元利公皆來自平和縣高坑村,都參加了反清復明民變活動,其間新厝仔的書公以及林白等三百多人被殺。

朱一貴敗後被押送回中國,參謀江如南避奔大楠、副參謀王忠率領其它部下避居台灣各地。當時,遠公、伯諧公、茂珍公、鞍公、元利公在戰敗後要逃回[埤仔頭菜園仔維翰公]住處避難,途經蓮花湖(北香湖)時,湖中鱺魚突然顯現,讓追捕的清兵忙著抓魚而忘了追人,幾位陳家人因而順利逃脫。為了感謝鱺魚相助,便命子孫禁食恩魚,這也是新厝庄等陳家人不吃鱺魚的由來。

在<埤仔頭-陳家百年古厝、古井>這篇新聞中提到,北榮里舊名「埤仔頭」,古時稱為「菜園仔」,據說古井已經有250-60歲了,是陳家祖先來台居住時開鑿。 


照片引用自該篇新聞,現況已經不一樣了

另一個資訊來自我們三合院的表阿姨,她引述表舅的話:

1. 我們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高坑鄉侯卿庵。

2. 來台菜園仔(現在埤仔頭)開基祖是陳書公,號伯諧。他沒有子嗣。新厝仔開基祖是陳耀公,號子明,他有五個兒子。所以新厝仔陳耀公就入嗣為陳書公的兒子,但五位兒子都在新厝仔傳承發展。陳書公還有另一個入嗣的兒子是陳貴公。陳耀公就沒有再傳後代於埤仔頭,陳貴公有兩位兒子。

同時提供了一個<福建漳州平和陳氏族譜景肅派>的族譜連結,可以看到[]16世、耀是17世。

 

可能是因為很多故事都是口耳相傳,所以光是收集到的資訊之間就對不起來了


【問題一:陳家祖先參與朱一貴民變?】

朱一貴之亂只堅持了兩個多月,是在1721年的時候,如果這幾位開基祖是1727年才渡海來台,那是不可能參加過朱一貴之亂的。

 

【問題二:五顯帝神像渡海來台的時間?】

文章中提及神像是在1727年隨船而來,然而,在埤仔頭王靈宮的建廟沿革中可以看到:

明永曆年間,陳姓祖先渡海來台屯墾,為求途中平安,乃將在漳州府平和縣故鄉之三尊五顯大帝金身奉請隨行,祈望渡海來台,沿路庇佑眾人順利抵達台灣。爾後移居入墾嘉邑時,將一尊奉在埤仔頭,本境陳順治、陳茂盛之祖先家宅,一尊奉在北社尾陳老鼠先人民宅,另一尊即奉在南門田。

 永曆是南明最後一個年號,時間是1647~1661,如果加上台灣明鄭時期,那就是到1683年,跟1727年最少差了40年,兩邊的時間對不上。

 

【問題三:北香湖有鱺魚嗎?】

印象中鱺魚是一種海魚,所以被稱為海鱺,查了一下果然沒有錯。這部分新厝仔陳先生的解釋是故事中的魚是台語發音的[le hi],中文翻譯可能會打錯字。

我請教了一位台語專家師大哥,他給了我另外兩種魚,把日文念法的魚類排除之後,在故事是真實發生的情況下,我認為比較可能的魚種是鱧魚。

查了一下[鱧魚],wiki上提到鱧魚為次級淡水魚,棲息地是河川中下游、水庫、湖泊、池塘、沼澤、溝渠等淺水區,算是大型魚,成年鱧魚可達40公分。這種大小的魚確實很引人注目。

 

【問題四:書公跟伯諧公是同一個人嗎?】

在「不吃鱺魚」的故事中,書公死於朱一貴事件,伯諧公被鱺魚拯救躲進維翰公家而倖免於難,看起來是兩個人,但在表舅的說明裡卻是同一個人。

在新厝仔族譜中關於[埤仔頭菜園開基]中的敘述則是這樣的:

始祖考諱詩又諱兆和號伯諧行四

生於康熙乙卯年九月廿五日申時壽七十有八歲

卒於乾隆壬申年五月十九日辰時

 

這段文字只能看出詩=兆和=伯諧,但是沒有提到書。除此之外,乾隆壬申年是1752年,距離朱一貴事件的1721年有點久。

網路上的<福建漳州平和陳氏族譜景肅派>撰寫於康熙31(1692),由景肅第18世孫整理,新厝仔的族譜修訂於道光26年,也就是1846年,或許可以從兩邊紀錄的不同找到端倪呢?

我把1692年版本上有[居台](用綠字表示)[往台居](用紫色表示)兩種說明整理了一下,並加上故事裡提到的維翰公(先暫定是紫色吧)。

 

14世-15世-16世-17世-18世-19世

維翰 -王陛

   -王祚

   -王嗇

維銓 -胤普 -說  -

           -

       - 

   -敖  -  -案

       -  -貴  -合

               -震

           -耀* -長

               -成*

               -越

               -士

               -良

       -

   -真  -  -弄  -吉

   -?  -叟  -蹄  -唱  -

           -  -分

               -平

 

1692年的族譜中,耀已經入嗣,且書已經居台灣。但這並不合理,因為新厝仔開基的耀1700年才出生!雖然族譜中有兩種字跡,也可以解釋成後代的補充,但是貴、耀兩個名字的位置看起來就不是補充上去的,是原本就算好距離的,只有底下五個小孩才像是補充上去的,偏偏又跟新厝仔的族譜對得上我卡關了啊。


【問題五:故事中的其他人跟族譜對得起來嗎?】

除了伯諧公、書公以外,故事中還出現了埤仔頭菜園仔維翰公、遠公、茂珍公、鞍公、元利公

維翰公、遠公在問題四中有找到,分別是景肅公14世孫、16世孫。

茂珍公在新厝仔的族譜中有被提到,本名天,是耀(茂材)的胞兄,在新厝仔創業未就,臨終遺書叮囑弟弟來台以承其志。新厝族譜中有關茂珍公的生卒年是康熙戊寅~雍正丙午,也就是1698~1726,這跟1727年耀來台灣的年份對得上。

族譜中找不到鞍、元利這兩位,一方面可能是古人有名有字有號,族譜只記錄其中一種。景肅公9世孫廷爵派下的[]字輩屬於15世,但廷芳派下只看到胤和朗,難以推論元利屬於哪一世,也或許兩位只是一起逃跑的夥伴?


以上是截至目前找到的資料。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我的外公外婆有遠親關係?


我的外公與外婆

GEDMatch有一個功能,就是用你的DNA來分析[父母親有沒有血緣關係]。一開始看到這功能覺得有點奇妙,阿不是規定三等親不能結婚,難道還有狗寫小說的情節嗎?後來想想,啊對,這又不是只針對台灣,而且中國以前很愛親上加親,這功能就能做分析。

然後無聊的我把家人們的DNA都做一次分析,赫然發現,我的外公、外婆有遠親關係?仔細一看,其實分析到的大於7cM的片段只有一段,感覺應該是很遠的親戚吧。

  

為了搞清楚這個工具的作用,我很認真地看了延伸閱讀: “When the DNAsays your parents are related,文章中解釋了他們是怎麼判斷父母親是否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從父母兩端遺傳到了相同的片段,稱為homozygous run。這個AYPR工具輩運用到一些亂倫的案例,比方文章中提到他們怎麼利用遺傳的方法,去確定某案例當事人他的父母其實是一對父女

嗯,看來我家沒這個問題,重合的片段挺短的。

該篇文章中提供了AYPR的工具來估計[父母]之間的親屬關係,我把7.9cM輸入後系統跟我說這超出他們的恕限值了,於是我只能用8 cM來估算。

估算的結果是一個機率表,我外公和外婆的遠親關係有24.1%的機率是3C group(例如兩個人有相同的高祖父);20%的機率是2C1R group(例如其中一位是另一位2nd cousin的孩子);18.9%的機率是3C1R group(例如3rd cousin的孩子);12.6%的機率是4C group(有同樣的[往上數5輩]的祖輩)。

我外公、外婆的可能親屬關係機率


系統給的圖,我看不懂


老實說我被這些英文縮寫搞得一個頭兩個大,看了另一篇文章”What is your DNA",裡面有個對照表格,感覺清楚多了。

親屬關係的縮寫以及shared DNA的上下界


我看了一下外公、外婆的祖輩,發現兩邊的高祖父母有三個相同的姓氏:陳、王、方,且這三家都在嘉義市區,感覺機會真的很大啊!可惜除了方家族譜比較齊全,其它都還沒找到資料。

 

外公、外婆的高祖輩     

外公  陳喜的父親、方大鼻的祖父、王綢()的祖父

外婆  陳國治的父親、方文辰、王鸞的父親

 

不同親屬關係的shared DNA一覽表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到台南將軍廟找藍家的線索

 

小時候就聽阿公說過我們家是黃皮藍骨,調閱日據時期戶籍資料時也發現,我阿公的高祖父確實姓藍,名為[藍阿頭],妻子名為[黃灣],而我阿公的曾祖父可能是因為行二,改姓黃,名為[黃藍棍],從台語的發音讀起來,這名字就是黃皮藍骨的意思。只不過牌位上的名字卻不是[黃藍棍]而是[黃有亮],可能是名和字甚至諡號之間的關係了。

當時查到[藍阿頭]這個名字時,在藍氏族譜上找到另一個住所在屏東老家附近的藍家人,名叫[藍尾]。一個是頭、一個是尾,住在附近,工作也類似:我家是穀物批發商,兼做「米甲」(精米),藍尾家是「米粉」店;想像一下哥哥賣米糧、弟弟賣米粉,聽起來是不是很合理。只不過我們家的[藍阿頭]推算起來是1825年左右出生,但[藍尾]推算起來可能是1840~1850,兩個人感覺差一代。

恰好藍尾的後人有位長老教會的牧師,我透過教會的系統輾轉認識了跟我同輩的淑屏姐,跟藍慶泰先生聊過後,得知台南將軍廟附近有一位藍先生,保留了許多藍家的牌位,可能可以找一些線索。

台南將軍廟

可能是時間久遠了,原本以為的很多牌位,因為木頭久了損壞,現在只剩下三塊牌位了。經過努力的辨識之後,三個牌位的文字如下: 

【牌位一】

五代顯妣例贈孺人藍門張孺人 諡杏 一位神主 

  承杖孫梓

   恭  清柱   夥

 孝男貨 孫   曾孫 仝奉祀

   宋  大潭   蘇


【牌位二】


藍家歷代祖先顯祖考妣神主 

孫 老池 玉鄰 后老 德老 潭老

  大矺 簾老 陣老 欏老 塗老

  擴老 港老 得老 文大 檉老 知屎

  藍擇 先進 達老 老敏 水龜 𩵳老 奉祀

 

【牌位三】

  考父諱芸觀藍府君

顯祖        仝位神主

  妣母閨月娘黃孺人

 

   老池 興旺

 孝男  孫  仝奉祀

   德老 ○○

 

第一個牌位奉祀的是[五代的張氏],她應該是位長壽的長輩,因為承杖孫梓一路到了曾孫。只不過出現的名字跟其他兩個牌位都不一樣,沒辦法推斷他的前後。

第二、第三個牌位是有關聯的,第二個牌位供奉的是[藍氏歷代祖先],且是由一群孫子一同供奉。第三個牌位謹供奉[藍芸、黃月]兩位,兩位孝男的名字:老池、德老都出現在前一個牌位上,可見這兩個牌位原本是同一房的。

 

然後就沒有了。

雖然沒有結果,但也花了時間,就做個紀錄吧。

 

最後補上我聯絡上的藍尾家族族譜。

 

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林氏

/陳翰

烈  傳  楊/高愉       專生/鄭廣預  中明

      |         |      |

超雄    慶和 慶道 慶豐 慶泰 哲宗     長榮 長光 長富

      |

      淑屏